中新社多伦多12月24日电 (记者 余瑞冬)在西方主要工业国中,加拿大较为重视气候变化应对以及环境保护。加拿大资深华人环境学者汤友志博士近日在多伦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加中两国在多方面可继续展开或深化合作。
【科教文卫】加拿大环境学者:应对气候变化加中可深化合作
中新社多伦多12月24日电 (记者 余瑞冬)在西方主要工业国中,加拿大较为重视气候变化应对以及环境保护。加拿大资深华人环境学者汤友志博士近日在多伦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加中两国在多方面可继续展开或深化合作。
加拿大政府12月中旬宣布设立新的温室气体减排阶段目标,争取到2035年将排放量在2005年排放水平基础上减少45%至50%。为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此前,加政府已设定2030年的阶段减排目标是比2005年排放水平减少40%至45%。
曾供职于加环境部、并曾在多个环保或工程类企业担任环境科学家等职务的汤友志表示,在该国整体框架下,加拿大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工具之一是碳定价,即通过针对工业等碳排放的定价机制激励减少各行业碳排放。碳定价政策可谓加拿大整体气候政策的一个基石或支撑。加拿大还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作为全社会行动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清洁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系统转型。加拿大还积极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保护、恢复或发展土地和水域资源,提升碳汇能力和实现去碳化。
谈及加拿大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开展或深化的合作,汤友志认为,在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双方可在研发、应用等方面更多地互通有无。比如,加拿大有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对氢能的开发利用也已有时日。中国的太阳能板生产、涡轮发电机制造等则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双方在核能领域也早有合作。
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方面,加拿大已较早进行相关研发和应用。关于减少甲烷排放,加拿大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拥有丰富经验,中国也在努力推进煤矿、农业等领域的甲烷减排。双方可分享经验和技术。在绿色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方面,双方可开展理念设计、智慧城市技术、公共交通、节能建筑等的合作。
汤友志表示,拥有约占全球25%的湿地资源的加拿大着力研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管理、利用自然界进行碳封存等方面,加中两国都有合作潜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今年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大会核心聚焦点之一是气候融资问题,并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汤友志认为,在气候融资和投资方面,加中两国各有所长。加拿大在亚洲、非洲很多国家都拥有良好关系和信誉,在南美矿业市场也有较高存在感。加中两国若展开国际气候融资合作,有望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同时,他相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治理方面,如碳定价、排放交易、监管框架,加中两国也不乏合作空间。
对于《巴黎协定》等目标的落实以及COP29所达成的目标的推进,汤友志直言并不乐观。当下国际争端四起,甚至爆发战事,必定会阻碍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战争本身就是对整个地球生态的严重威胁。在存在如此多国际分歧和矛盾的前提下,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确挑战很大。
“但是,让我们看到光明的一面。”汤友志说,大家起码愿意坐下来谈,就意味着大家都意识到不应该让气候问题再坏下去,那就值得开COP29这样的大会。(完)
【编辑:魏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