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富国中证银行ETF发布基金清算报告,该基金在今年遭遇了2070万份的净赎回,已经6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与此同时,类似的资金流出现象在银行ETF上普遍出现,全市场11只银行ETF在今年遭遇了近50亿元的资金净流出。
但在行业ETF被资金“越涨越卖”的同时,“国家队”和险资却在不断加仓,成为推动本轮银行板块上涨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央汇金加大了ETF的增持力度,沪深300ETF规模较年初新增4742亿元,而银行在沪深300行业权重排名第一,大约有超600亿元资金通过沪深300ETF流入银行板块。
此外,亚太股市今日早盘表现同样不太乐观,日经225、韩国综合指数盘初跌超1%,随后震荡反弹,跌幅有所收窄。港股受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等汽车新势力大跌影响,恒生指数一度跌超1%,恒生科技指数一度跌超2%,临近午盘,两大指数跌幅均有所收窄。
光伏板块大幅上涨
硅片龙头调高报价意图打破非理性竞争,光伏板块表现强势。截至发稿,快可电子“20cm”涨停,上能电气、艾罗能源等涨超10%,沐邦高科、伊戈尔、钧达股份等涨停。
消息面上,8月27日,隆基硅片对外调整硅片报价,其中N-G10L报价为1.15元/片,N-G12R报价为1.3元/片,新报价平均上调5分/片。
隆基绿能方面表示,当前硅片价格已经跌破了成本线,处于恶性价格竞争状态。为推动市场回归理性的良性竞争,适度上调硅片报价。
无独有偶,TCL中环亦于8月27日全面上调硅片价格。调整后,NG10产品1.15元/片,NG12产品1.5元/片,NG12R产品1.3元/片。
据TCL中环介绍,恶性竞争会对行业经营造成巨大压力,内部也将适当调整稼动率,保证库存处于合理水平,优化硅片环节供需环境,恢复行业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中长期来看,预计未来几年光伏终端需求增速中枢维持在20%左右,光伏核心产品逆变器、支架、组件出货量增速有保证,同时随着硅料库存、供需拐点的到来,预计组件产业链价格、盈利水平也有望随之修复。
锂电池板块走强
在光伏板块的带动下,动力电池板块今日早盘表现也比较强势。截至发稿,鹏辉能源一度“20cm”涨停,领湃科技涨近10%。
消息面上,8月28日,鹏辉能源举行产品技术发布会,发布了20Ah和2000mAh两款软包全固态电池。与固态电池一同发布的,还有低温户储电池新品和590Ah大容量电力储能电芯新品。
据国联证券研报,半固态和全固态在正负材料路径选择上较为一致,正极偏向于高镍和富锰锂基材料,负极采用硅基材料和锂金属。从半固态发展为全固态的核心转变仍为电解质和隔膜材料的改变,全固态电池将不再依赖溶剂、添加剂等液态物质。
华鑫证券研报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的固态电池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全球范围内,各企业规划固态电池量产时间点普遍在2027年—2030年。
新股上市首日涨近150%
近期,新股上市后,无论是涨幅还是赚钱效应都比较突出。
8月29日,成电光信上市首日开盘涨130.10%,随后盘中一度拉升涨近150%。
成电光信为军用网络总线和特种显示“小巨人”,公司主要产品包括FC网络数据通信卡、FC网络数据仿真及监控系统、LED球幕视景系统等,产品目前应用于国防军工领域。公司下游客户主要是中航工业、中国船舶、中国电科等国内大型军工集团下属单位,最终用户为军方。公司于2023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介绍,该公司拥有30项发明专利以及若干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在网络总线和特种显示相关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了以LED球幕视景系统、综合处理设备、FC接口分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具备独特性、先进性、创新性的产品。
西南证券认为,公司开创性地将LED显示技术应用于军用模拟仿真训练领域,是目前国内唯一批产列装LED球幕视景系统在战机飞行模拟器上的企业,具有先发优势。
汽车新势力大跌
8月29日开盘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等汽车新势力大跌。截至发稿,理想汽车跌近10%,小鹏汽车、蔚来跌超6%。
消息面上,理想汽车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实现营收316.78亿元,同比增长10.6%,环比增长23.6%;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滑52.3%,环比增加86.2%;调整后净利润为15亿元,同比下降44.9%,环比增加17.8%。
销量方面,理想汽车在第二季度共计交付新车10.86万辆,同比增长25.5%;7月份其交付量再次超过5万辆大关,并创下品牌历史新高。
理想汽车方面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交付量将达到14.5万至15.5万辆,较2023年第三季度增长38%至47.5%,即月平均交付量达到5万辆左右;收入总额预计达到394亿元至422亿元,同比增长13.7%至21.6%。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依托于出色的品牌与产品定义能力,理想汽车率先从新势力车企中脱颖而出,销量与产品均价位居自主品牌前列,跃居自主品牌龙头。受公司双能战略深化影响,2024年公司渠道建设和智能化技术研发力度加大,费用率有所增长,影响短期财务表现,2024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36%至6亿元,但依靠规模优势降本效果逐步显现,预计利润将从二季度进入恢复周期。长期来看公司销量增长潜力与高端品牌形象稳定性未发生改变,有望通过组织架构升级、新品上市、老款产品迭代升级、超充桩建设等措施提升综合竞争力,长期成长空间十足。
责编:李丹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